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之阳气失常为病
(一)寒、暑、湿、气(风)伤阳致病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1],为肿。四维相代[2],阳气乃竭。
[1]气:此指风。
[2]四维相代:四,指四时不正之气;维,维系;代,更代。意为寒、暑、湿、风(气)四时邪气维系不离,更替伤人。
卫阳主司肌表,有如户枢一般开阖运转自如,若人之作息毫无规律,则易受寒邪侵袭,寒邪侵袭则卫阳之气上浮而与邪气抗争。
暑邪伤人(阳暑):邪热内盛,迫津外泄则多汗,伤及气机则喝喝而喘,扰及神明则神昏谵语。
暑月感寒(阴暑):寒气外束,阳热内郁,故高热;汗出则阳气得以舒展,故热退身凉。
湿邪重浊,阻遏阳气,清阳不升,故头部昏沉如裹;
湿邪郁而化热,留连筋脉,筋脉失养,故或为挛急,或为痿弱。
风客肌腠,阳气受损,营卫郁滞,则发肿胀。风性轻扬而疾速,故肿多猝然始于头面,次及四肢、全身。皮肤虽肿而无水病之鲜泽,往往兼有瘙痒症状。
(二)煎厥、薄厥、偏枯、痤疿、疔疮等
阳亢精绝:
病因:烦劳 暑热
病机:阳亢阴伤,精绝(重者)气脱
病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昏仆之前有一过性目盲、耳聋
阳气逆乱:
病因:大怒
病机:气迫血升,郁于上部
病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意识丧失)。苏醒之后可见肢体不用(半身不遂一类)
阳气偏阻:
偏沮:半身无汗或少汗
偏枯:半身不遂,患侧渐致枯瘦
阳气郁遏:
痤:皮肤小疖。
痱:汗疹。
皶:生于面部的粉刺,若生于鼻部则为酒齄鼻
阳热蓄积:
大丁:膏粱厚味,生湿助热,热毒逆于血脉肉理,腐蚀血肉,发为疔疮。
(三)大偻、疮瘘、痈肿、风疟
(四)阳气的消长规律
阳气昼夜消长规律
人身阳气随自然界昼夜的更迭而发生消长变化:
平旦-------------阳气生长
日中-------------阳气隆盛
日西-------------阳气衰减
夜半-------------人气入脏
如违反这个阳气消长规律,形体就会失养而衰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