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周报丨“战疫”医生:上班晒到脱水,下班睡在操场。

 
辛辣重口的医疗圈时事点评 
 

  跟杏仁哥一起换个姿势看新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夏天到了,咱们各大高校也迎来了毕业季。

 

今年的毕业季,因疫情的原因,而更加令人难忘。

 

 

特殊时期避免聚集,那就...

 

一起来云毕业吧!

 

首先是毕业照——

 

 

同学们一改之前集体大合照的平淡无奇。

 

增添了几分幽默感与和谐度,认真中夹杂些许可爱~

 

 

也有一些学校,将线下仪式和云上会面结合了起来。

 

南京邮电大学,为了在疫情期间给毕业研究生一个完整的毕业典礼,

 

学校想出了云连线10位毕业研究生,借机器人帮他们完成学位授予仪式,

 

来感受一下这神奇的画风——

 

 

画风更奇特的学位授予仪式,是中山大学...

 

 

时髦的校长还“拍了拍”咱们的小同学们~

 

 

还有一些“云毕业”,形式虽然简陋,空间虽然虚拟,但心情却更朴素、真切:

 

哈尔滨工程大学合唱团,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歌唱《送别》。

 

 

不过,在所有毕业季中,让杏仁哥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数咱们刚经历过新冠疫情洗礼的——

 

武汉大学

 

 

 

 

 

 

 

6月20日上午,武汉大学2020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这是一场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举办的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现场师生全体起立脱帽,向新冠肺炎牺牲的医护们和逝世的同胞们默哀。

 

 

典礼过程中,窦贤康校长还特地宣布——明年樱花季,选择一天向援鄂医护人员开放。

 

相关话题还冲上了微博热搜。

 

这一幕,把不少在看直播的网友都看哭了...

 

 

愿逝者安息,生者奋发!

 

更愿咱们在2020毕业的学子们,

 

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而就在咱们武大学生们毕业的同一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派出医疗队整装待发——

 

驰!援!北!京!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在咱们的医护身上,这一点中国人民亘古不变的传统美德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一场战役,热干面赶来援驰炸酱面了!

 

 

还有一点更令杏仁哥我感动,据了解,本次援京医疗队队员平均年龄27岁左右,主力都是90后!

 

 

杏仁哥我作为资格最老的那一辈90后,这一次自豪感油然而生。

 

 

之前,是咱们老同志们带着年轻人战胜了武汉的疫情,这一次,该咱们年轻的医生大大们站出来顶在前面了!

 

薪火相传,代代不熄!

 

谢谢你们,请你们一定要平安回来!一个都不能少!

 

除了注意自身安全,也希望北京能给咱们在一线的医生大大们创造一个稍微舒适点的“作战”环境。

 

这场“战疫”正处于关键时刻,而北京的气温却丝毫不懂得心疼咱们医护们。

 

上一周的北京,气温就没有下过30度的...

 

  

北京丰台区设置了25个核酸检测采样点,近1400名医务人员投入采样工作。

 

高温下,仅仅穿戴防护服3小时整个人便会被汗浸透。

 

 

但咱们一线工作人员不惧高温酷暑、风雨交加,坚守岗位、从未退缩!

 

36℃的高温天里,核酸检测采样点的护士被晒伤却仍坚守岗位。

 

翻开衣领,她的脖子上满是晒伤的水泡。

 

 

手掌也因汗水浸泡,满是褶皱...

 

 

而在新发地附近,有一位护士在给市民做核酸检测时中暑晕倒...

 

 

除了高温,还有雷雨的考验。

 

18日,北京突降大雨!

 

采集员依然坚持给居民做检测:“大雨都不是事儿,热也不是事儿”

 

 

致敬!

 

你们是这座城市的守护者,也请让我们经我们所能,更好地照顾好你们——

 

北京密云区溪翁庄镇某餐厅的女老板刘宁,在看到咱们医护的困难后特意从餐厅里搬来四台冷气机,放到就近的医护人员身边。

 

 

冷气开启的那一刻,实在是太飒了!

 

 

刘宁以前学习过临床医学,对于医护人员们的辛苦深有体会。

 

“他们穿的防护服,戴的手套,我都接触过,知道穿上去有多闷,而他们还要在高温天气里坚守岗位,真的很伟大。”

 

 

这位餐厅女老板太赞了!

 

用北京话来讲——局气!

 

 

有来自群众的爱心,咱们更需要来自咱们正统的后勤部队支持!

 

近日,网上晒出的一张医护人员的照片引发热议。

 

 

照片显示,凌晨 1 点的北京,疲惫的医护人员躺在操场上,身下只有薄薄一层医疗垃圾袋。

 

防疫医护的辛苦可见一斑。

 

但是!没有帐篷,没有床、没有防蚊措施...

 

 

就问一句——防疫后勤都去哪儿了?

 

来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转山1028:被子,大伞,帐篷,真的没有储备吗?为啥非要搞苦情剧呢?我们政府的后勤能力有这么差吗?

 

 @瞎狗眼的狗眼君:火神山都能 10 天建成,弄几个板房,再不济搭几顶帐篷让医务人员好好休息很难吗,不是只有吃苦才是奉献。

 

 

不管怎么说,看到这帮“马路天使”,我很扎心。

 

北京的抗疫工作就照片上来说,组织的的确太不充分、太不用心了...

 

 

我们向来喜欢把坏事当成好事来宣扬。后勤没做好,民众们却不会认为这是耻辱,反而开始宣扬医生的奉献精神,可歌可泣。

 

 

面对医护,少点致敬,少点感动,多点实惠,多些理解比什么都重要!

  

 

 

 

17世纪的放血、拔牙和其他小手术都是理发师来做。

 

这两个是当时为了治疗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菊花瘘症开发出的两种专门的手术用具,皇家弯形手术刀和皇家牵开器。

 

 

对了,实施这个手术的不是外科医生,而是了路易十四他的理发师哦(因为当时的外科医生觉得做外科手术是件有损尊严的事)。

 

不知道为什么,光看着器具的照片,就感觉有点不寒而栗。

 

 

除了菊花上,咱们的路易十四还在他的牙科医生那里吃尽了苦头。

 

路易本人酷爱甜食,每天都要吃很多点心糖果,那个时代又没有牙菌斑指示剂,所以他最终患上了严重的蛀牙,甚至在左侧颌骨的凹处烂出了一个大洞。

 

 

牙疼的滋味可不好受,于是他就向皇家牙医杜布瓦寻求治疗方案。

 

老杜作为御用牙医,和外面那些只会拔牙的街头牙医可不一样,他提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方案:用烧红的铁棒插入其口腔,烫死牙齿上的细菌,从而达到治疗牙疼的效果。

 

 

不知道路易当时是怎么想的,可能也是疼昏了头,竟然同意了这种惨无人道的治疗方法,而且前前后后一共治疗了十四次。

 

 

对于路易十四这样的男人,杏仁哥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那么,今天的杏仁周报到这就又要和大家说再见了。

 

期待下周,咱们还能在这里再相会!

 

 

杏仁周报丨一月武汉加油;二月中国加油;三月世界加油...六月,北京加油!

 

医生圆桌会 | 李建雪终审改判无罪,这个结果你怎么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