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生前辈!——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

来源:杏仁医生

 

 

   

“是时地维崩裂,城邑颓毁,家园瞬时夷为墟土,繁盛转目化作云烟,二十四万乡亲殁于瓦砾,七千余家庭阖门罹难……”

——《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记》

 

地崩山摧之际,却有这样一群人,逆流而上,星夜赶往灾区驰援。

  

他们是天使吗?

 

他们是医生吧。


那些关于医疗队的记忆:

 

(一)

 

人物:徐薇薇---关于上海医疗队的记忆

 

轰鸣,坠落,天昏,地暗。

 

北京时间197672834253.8秒,河北唐山

 

徐薇薇醒来的时候天已大亮,她呆呆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房倒屋塌,瓦砾遍地,爱她的爸爸妈妈已经离她而去,姐姐腿被砸伤,动弹不得,她喜欢的小提琴被砸成了碎片,美好的童年被震得支离破碎,她和姐姐成了孤儿。

 

“解放军来了,还有上海医疗队!”绝望中的唐山人发出一片欢呼声,懵懂的徐薇薇知道,姐姐有救了。

 

后来,在这些穿军装的医生救助下,姐姐被砸伤导致感染严重的腿保住了并转到外地治疗。小小年纪的她在笔记本上重重地写下了“解放军第二军医大上海抗震医疗队”几个大字。

 

时隔40年后的2016520日至23日,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原上海抗震医疗队的部分队员重返唐山,看望他们当年救助过的唐山人。当徐薇薇把自己创作的诗歌《我心中的天使》动情地“喊”出来时,所有原上海抗震医疗队的队员们潸然泪下。

 

这两天,徐薇薇把当年在唐山大地震中没被砸坏的二胡擦了又擦,每天把“感恩的心”歌曲拉上好几遍,让优美的旋律告诉原上海抗震医疗队的叔叔、阿姨们:

 

40年来,我生活的挺好的。”

 

 

(二)

 

人物:陕西医疗队,随队记者,任永建 :

 

 

任永健今年80岁,耳聪目明声音洪亮,退休前他担任过临潼报社的摄影记者、临潼文化馆美术摄影组组长、临潼文化馆馆长。40年前,作为临潼县(现在的临潼区)唯一会照相的记者,他用镜头记录下唐山大地震时灾区伤员的救治情况。

  

我当时用的是海鸥120相机,一直没有闪光灯,因为接拍这次摄影任务,县上破天荒地为我配备了比相机还要贵重的闪光灯。说起执行唐山大地震的拍摄任务,任永建依然记忆犹新。消息是前一天得到的,说要接伤员,但具体几点到站谁都不清楚,接站的干部、群众、医护人员,还有20多辆解放牌大车,就一直守候在火车站前。直到听见火车鸣笛声大家才忙碌起来,赶快将横幅挂起来,将担架和卡车准备到位。

  

唐山大地震后,伤员疏散到全国各地医院进行治疗,陕西多家医院都参与救治,临潼县因自然环境良好、疗养院众多,被分配了近500名伤员。任永健告诉华商报记者,这些灾区的伤员和普通病人不一样,他们没有亲人陪护,喂饭、大小便、翻身、打针等全靠医护人员,疗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都像陀螺似的不停地旋转,日夜加班巡视,很多人在家吃完饭后接着回医院上班,几个月都没在家睡过觉,困了就在医院休息一会儿,没有人计较苦与累,更没有人计较已经多长时间没有休息了。

  

转运过来的伤员中,有的伤势很重,有的失去了亲人,情绪非常低落,病房内除了痛苦的呻吟声,还有让人绝望的哭泣声。任永健说。此时,除了治疗他们的身体,安慰他们的内心也成了医护们最需要做的事。经常可以看到小护士抱着伤员孩子讲故事,给他们喂西瓜,将分散在不同病区的一家人克服困难后安排在一个病房……这些人性化的举动在当年温暖了许多伤员的心。

 

(三)

 

人物:青岛医疗队,贾秀翠 :


一晚上经历20多次余震 

在市卫计委的帮助下,记者联系上了青岛第三人民医院原小儿科护士长贾秀翠,当年三医赴唐山震区救援队共有6人,她是最年轻的队员。今年62岁的贾秀翠谈起这段往事,依然记忆深刻,她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救援队的合影照,还有当年的臂章和徽章,唯一遗憾的是当年记录的《震区日记》已经找不到了。 

 

——在灾区他们忘记了时间 

当年,因为在医院工作优秀,贾秀翠被选拔为救援队的成员之一,在接到通知后,她跟父母说了一声,经过培训后,带着单位准备的杠子头火烧和咸菜,冒雨乘车赶往唐山。 

贾秀翠说,还记得他们的车辆赶到了沧州,又从沧州赶到了唐山机场,因为地震造成地面多处塌陷,军队临时搭建了一条浮桥,车辆是从浮桥上通过的。两边是一片废墟,也没有路灯的指引,车灯就成为了唯一的路灯,来往的车辆很多,我们都不忍心看周围的悲惨场面。” 

贾秀翠所在的医疗队赶到了唐山市东矿区赵戈庄矿,立即投入抢救伤员工作。帐篷就找了一个空地搭建的,大家把行军床放下后,顾不得休息,就背着药箱子外出给伤员换药。我们在灾区都忘记了时间,等到很晚回到帐篷里,大家都睡不着,一晚上有20多次余震,躺在行军床上,一会儿向左倾斜,一会儿又向右倾斜,因为是第一次到震区,很多人因为想家,都哭了。” 

——边哭边给伤员换药 

次日天刚亮,一夜没有合眼的贾秀翠再次外出照看伤员。当时伤员们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因为地震来得太突然,很多人穿得衣服也不多,甚至也没有带食物,我们就把身边的衣服还有杠子头火烧送给他们。” 

在给一位60多岁的老人换药时,老人边哭边说,自己全家六口人,最后只剩下了自己。老人的胳膊上有一个直径一厘米的伤口,因为没有及时处理,蛆都爬进烂肉里了,伤口散发出恶臭,我闻到后,当场就吐了。贾秀翠说,以前自己是在医院儿科工作,这一次是做外科护理。听到老人的哭诉后,贾秀翠也难受地跟着哭起来,费了10分钟才把伤口处理好。此后,贾秀翠每天都要去看望这位老大爷,倾听他的诉说,安慰老人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在换完六次药后,老人的伤口终于结痂了。 

还有一天晚上,我们接到求助,有一位老大娘无法排尿,我就和同事连夜赶过去导尿。贾秀翠告诉记者,当时老大娘的肚子涨得很厉害,经过紧急处理后,她帮着老大娘成功导出尿来,老大娘这才解除了痛苦。在灾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连轴转,我们的外科主任于延寿犯了哮喘,走一步他就往嘴里喷药,即便是这样还是每天坚持去矿区巡诊。贾秀翠说。工作了一个周后,因为工作量很大,再加上天气炎热,贾秀翠和几名同事得了痢疾,我们带来的吊瓶等药品要留给伤员使用,我们舍不得自己用,就吃点药片来治疗,三天后才好了。贾秀翠说。 

——伤员给救援队下跪致谢 

在工作了20多天后,我们结束了救援行动,要返回青岛。贾秀翠说,医疗队于830日离开唐山市返回青岛。我们在救援的过程中,大家的心情每天都很沉重。临走前,我们把身上所有的现金,还有其他衣服全都捐赠给当地灾民。贾秀翠说,自己把50多元钱,还有一位同事张超把手里的100多元钱全都捐给了灾民,大家只穿着白大褂返回青岛,有一些灾民感动得都给我们跪下了,我们也是很受感动,那个场景让我终生难忘。” 

最近,我读到早报的关于唐山大地震寻亲的报道,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场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那段时间里,医疗队的每一个成员都瘦了一圈,20多天也没有洗澡,但是我们的斗志每天都很昂扬。贾秀翠说。

 


 

这样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小编想说的是——无论当前医患关系如何的恶劣,当我们面对灾难的时候,我们能指望的,只有我们的解放军和医生。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在这个值得被记住的日子,为我们的守护神们,为曾经的前辈、英雄们,献上我们的敬意和祝福呢?

 

谨以此文向所有参与过唐山大地震救治的医护人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