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名嘴杨锦麟问院长:你会让孩子学医么?

来源: 999适道仁心 

 

“作为院长,你们会让自己孩子学医吗?
 
这是杨锦麟提出的问题,作为医院的管理者,院长们是如何选择的?
 
▲ 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  方向东(左1)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  金培生 (左2),扬州市卫计委医政处处长 孙德秋(左3),武汉市第三医院党委书记  赵光 (左4)。
1


▲ 视频1 作为院长你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医么?
   (请在wifi下观看)
赵光:对不起,我的孩子就没有学医,没有选择医生。
我非常希望他学医,我原来是临床医生,外科转到妇产科医生。孩子看到我作为医生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我必须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同时节假日不能休息,对于家人团聚来说,应该说是影响非常大的。
孙德秋 :我女儿是学医的。02年非典的时候,当时我们在防控第一线,那时候孩子上小学,我们整天忙碌很疲劳,很辛苦,晚上都是10点、12点,当时防控有指挥部,很晚才回去。小孩子就受我的工作感染,说:爸爸搞医的,认为很崇高,认为很好,所以高考第一志愿报的医学。
杨锦麟:有后悔么?
孙德秋:目前还不知道后悔。
金培生:我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医。13亿人,不可能没有医生。我自己学医这么多年,有最大的感受:成就感很大。因为我是外科医生,如果这个手术很成功,自己确实感觉像完成一件作品一样。
学医责任重大,同时也非常有成就感。提出这个话题我在想,是不是现在的医患关系不太和谐,或者是有些伤医事件,这样的背景下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它总是能解决的。
姚尚龙:我女儿学医的,今年刚刚博士毕业。她选择学医是想救更多的人。后来看到伤医事件很伤心,她自己选择了,但一点不后悔。
杨锦麟:我想从古至今,医患关系的紧张可能必须是面对的命题。这是你们的承担。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在医疗医生行当里面,它能体现的是什么?我们说的人道,我们说的人文,我们说的适道,这个适,是什么?
当我们谈到以人为本的时候,在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时代里我们接受的挑战,以人为本又怎么来体现?
我非常同意,也非常敬重:文化。
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在其他的华人社会城市、地区里很少有,为什么独独在中国这些年有?我们缺一种文化,我们缺信仰,缺敬畏,我们缺尊重,我们缺信任。
当有人很尖刻地批评我们社会是互害社会,首当其冲人和人接触最频繁,医生、教师、警察、律师、新闻记者,这才是我们要去面对的,今天的主题出来了:文化。我们要在这个时候,时代发展的节点上要去酝酿,提炼,思考,培育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2
谈到建立健全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士薪酬制度,我觉得空喊政治,空谈精神没有用,这个切中了今天的要害。我们不是富士康的流水线人员,我们是专业团队。
优秀的年轻医生上升的通道,遇到瓶颈怎么办?


▲ 视频2 优秀医生遇到上升瓶颈怎么办?
   (请在wifi下观看)
金培生:一些高层次的年轻医生刚来工作的时候,很容易被繁重的临床工作所淹没。本身有很好的科研思路,可行技术,进入临床以后,天天安排值班,写病历,做手术,当助手,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淹没。
杨锦麟:每个医生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金培生:给这些优秀的医生一些政策。让他们能够通过博士后,或者是实践上的优化,让他们在科研上多发挥一些。
杨锦麟:影响年轻医生上升管道的瓶颈和整个社会阶层流动的管道相对固化,有没有相关性?
孙德秋:我认为可以通过现在医改的一些办法,通过深化改革,比如说搞医联体;比如大医院的年轻医生带着课题,带着项目要到中小医院去,大医院没有平台,到小医院去,让他有施展才华的空间。
管向东:人才的待遇也是一方面。我们现在绩效发到30%,如果再高,财政也不批,预算要控制。有的院长讲,到底工资能不能比公务员高呢,公务员讲我是搞管理的,怎么能比我高呢,这对院长来说也是很困惑的。 
请在评论中回复,您的每句话都将被认真对待。

 

那么,还学医吗?


版权声明:所有转载文章主要目的在于让更为丰富的观点惠及广大医生朋友,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个人或媒体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