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一下子从“捧极”变成“棒杀”:请给风口浪尖的韩春雨一点尊严!
来源:文汇教育
作者:许琦敏
韩春雨的实验重复不出?《自然-生物技术》介入调查了!
8月2日上午11点,《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就韩春雨事件发表声明——接到若干研究者“无法重复这项研究”的来信,该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作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
一时间,国内网上舆论纷纷,对于韩春雨从“捧极”变成了“棒杀”。
可是,“介入调查”等于“断定造假”吗?回到事件本身,这就是科学共同体用自己的方式,在验证一个受大家关注的成果。无论后续将如何进展,请给风口浪尖的韩春雨一点尊严——
一个新实验暂时不能重复,有各种可能,科学共同体自有其衡量的法则,每个科学家都应有这样的尊严,来面对质疑。
目前,河北科技大学已表示,在一个月内,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
事件回放:
2016年5月,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称格氏嗜盐碱杆菌中的蛋白质NgAgo能够被利用成为一种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工具。
论文发表后受到了国内外多个实验室的关注。国内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其中甚至不乏将NgAgo系统誉为“诺奖级技术”的形容。
然而,经过三个月的重复跟进,不少实验室反映无法重现韩春雨论文中的结果。尽管韩春雨本人在相关论坛中曾做出个别回复,不回避系统有不稳定性,也表示希望与同行进行交流,且目前在努力改进。但时至7月29日,仍有多国科学家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结果。
学界与公众对韩春雨论文结果可重复性问题的争论愈发激烈。而韩春雨则表示对重复实验有信心,并不打算做解释和回应。
“非科学”声音充斥网络
随着《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声明,韩春雨真正处在了风口浪尖。
对科学界比较关心的人不难发现,眼前的情景似曾相似——发生在2年前的“万能细胞风波”。
2014年1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育与再生医学综合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小保方晴子宣称发现类似干细胞的多能细胞(“万能细胞”,STAP细胞)。新闻发布会召开后,因为山中伸弥的多能干细胞(iPS)之前刚获得诺贝尔奖,小保方晴子的这一发现在全球引发了超级巨大的关注。
然而很快,世界各国实验室纷纷报告无法重复出小保方晴子的实验,虽然也有不少大牌学者表示相信小保方晴子的实验结果,小保方晴子也不断强调实验需要经验技巧等等,但无法重复出实验的事实依然需要合理解释。
当年2月,《自然》杂志对此事开展调查。
到了2014年4月,日本理化所认定小保方晴子在STAP细胞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并于当年7月正式撤回STAP细胞论文。
8月,STAP细胞的中期验证实验报告宣告失败。
10月,小保方晴子的博士学位亦被早稻田大学取消。
2014年12月19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公布STAP细胞事件结论,小保方晴子未能制作出这种细胞,实验宣告结束。小保方晴子宣布辞职。在此过程中,小保方晴子导师笹井芳树在日本理化学研究的一栋研究楼内上吊自杀。
眼下,不少科学家都开始感觉韩春雨进入了“不妙的处境”。
当然,开展调查是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在科学家对杂志刊出论文提出质疑时的一种规范程序,科学家接受质疑和调查也是非常正常的。在正式公布调查结论之前,谁也不能轻易下断言。
不过,由于韩春雨的成果之前受到了媒体的过度关注,以至于在他受到质疑时,各种说法也蜂拥而至。
前一波的媒体报道中,“一个‘三无’副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震动了中国乃至国际生命科学界”,韩的成果被称为“诺奖级”应用,他成了“让国际学界瞩目的杰出学者”,取得了让国人骄傲的成绩,做到了世界顶级科学家的水平。
然而,当来自世界各地无法重复实验的声音越来越多,韩春雨的成果遭受了质疑。学术打假名人方舟子便将此事放到了公众的视野下,同时还翻出了韩春雨的博士论文,指出其中有造假的成分。
此时,网上的舆论出现了大反转,有人甚至说“韩春雨造假是国家耻辱”,他造假的事实已经“铁证如山,板上钉钉”。
比较温和的说法则认为,现在需要韩春雨出面公开解释这一切。一个还算能保全面子的说法是,也许是韩春雨偶尔得出NgAgo系统具有更好的基因编辑功能,从而把它当成一种常态。
在这个过程中,甚至有人将此与“土鳖”“海归”的身份认同联系在一起,认为“如果韩春雨被查实造假,将使‘土鳖’人才的日子更加难过”,而此前当韩春雨受到追捧时,又有人认为“未来‘土鳖’将比‘海归’吃香”。
请给韩春雨应有的尊严
在各式各样的声音中,也有一些令人深思的观点。
比如“孤灵的天涯”在新浪微博上说:原本平平常常的一件事,是谁把他捧到了“天上”?而此刻,又是谁想把他重重地摔下,直至地狱?所以,请不要把科学和娱乐等同。
另有网友说,目前对于韩春雨造神太过厉害,这是行业不自信的表现。
同时,也有学者指出,这可能反映出“当今科学研究领域的方向迷失之一”——更多的人在追求假阳性结果,无视统计学的要求,把也许20次、30次实验中才可能偶然发生一次的结果当成阳性。但这无疑是一种假阳性。
假阳性的出现在于“锻造”和“炮制”,即隐瞒部分数据、不公布实验条件以及数据处理过程、在算法上做文章使之符合显著性标准等,从而使得不合理的学术现象发生的几率超出了50%。
不管网上出现多少声音,最终评判学术真伪的,还应来自第三方的专业评判,以及科学同行的认同。
华中科大生命科学院教授薛宇在科学网的博客中说:“一般来说,一个看起来很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发表之后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发表以及发表之后学术或公共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这样迅速让该成果能被学者们看到;
第二,如果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成果,必然会有许多学者开始重复实验,跟进研究,有人能重复得出来,有人重复不出来;
第三,如果大多数学者重复不出来,那这个成果就不能被认可;当然如果大多数学者可以重复出来,那么就会被主流学界所接受,成为科学大厦上的一块板砖。”
所以,先别急着推论,还是还原到事实本身:一项受人关注的成果,在发表后难以重复出结果,科学家将负责给出解释,并接受杂志的调查。最终,学术界会给出客观判断——如果涉及学术造假,自当严肃处理,不可姑息;如果不是,问题到底在哪里、如何改进,自有完善办法。
比如,在历史上,著名科学家费米当年用中子引发核裂变,别人却不能重复。费米后来发现,原因是他用木桌子,木材中的氢原子有减慢中子的作用,而其他人用的是大理石桌面。费米由此进一步总结出慢中子理论,发明了核反应堆。
这也说明,一个新实验暂时不能被他人重复时,各种可能都有,无论争议如何,最后的结论都需要更多的实验来验证。
这本是一个科学进展,还是该本着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科学共同体自有其净化的法则,无论哪种可能,都请给韩春雨一点尊严,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尊严,来面对质疑、面对调查。
版权声明:所有转载文章主要目的在于让更为丰富的观点惠及广大医生朋友,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个人或媒体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