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与椎旁筋膜间室综合征:老生常谈与新知
来源:脊柱甘露语林
作者:脊柱甘露语林团队
1引言
腰痛为影响全球大众健康的疾病,2015年9月,香港大学的 Samartzis 教授,联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放射科、匹兹堡大学麻醉科、加州大学骨科、斯坦福大学骨科(Spine J 主编 Eugene Carragee 教授)、芬兰奥卢大学和脊柱甘露语林总编王海强副教授等,以新型MRI技术为依据,以Perspective之形式,阐明了腰痛与腰椎间盘退变之密切关联[1,2]。
除了椎体、附件、椎间盘,椎旁软组织亦为腰椎的重要组分,对腰痛之贡献几何呢?
2何故名为老生常谈
1986年,Peck等首先提出腰椎椎旁筋膜间室综合征与腰痛关系之理念[3]。提出筋膜间室综合征为腰痛患者椎旁肌僵硬,前凸减小,前屈诱发疼痛(波登效应)之原因,并于18名志愿者中以裂隙管测量了休息和锻炼时椎旁筋膜间室之压力。
1987年Tesh等提出了腹部肌肉通过与胸腰筋膜张力的协同作用,对腰椎起到重要的稳定作用[4]。
1994年,Konno等[5]测量了102例腰痛患者和20例正常成人的腰椎椎旁肌肉间室压力(图1),发现压力与体位与负荷明显相关,且腰痛患者肌肉存在慢性筋膜间室综合征。图1 肌肉内压力传感器放置图,中央旁2-3cm放置米勒微探针传感导管。
如是,组织内压力测定最早于1884年Landerer报道,腰痛与腰椎椎旁筋膜间室综合征之提出,距今已有20余年,可谓老生常谈。我们需要明确:背部间室存在,间室内压力增高和腰痛有正相关;骨质疏松和退变滑脱患者,关节手术史的患者,腰椎椎旁筋膜间室压力亦有增高。腰椎后凸时,背部血流减少,间室内压力增高。时至今日,学界对此有何新知呢?
2016年4月,Spine上,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Ranger等,就MRI评估椎旁筋膜的周径与腰痛之关系撰文[6]。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连接腹壁和胸腰椎、容纳椎旁肌的胸腰筋膜,在腰痛中可能发挥作用,对腰椎节段稳定不容忽视。胸腰筋膜于MRI上可见,然则,MRI上胸腰筋膜能否定量诠释,与腰痛关系如何呢?
3研究方法
该研究纳入了72例基于社区的肌肉骨骼健康研究的参与者,平均年龄48.7岁,其中女性49例。所有参与者行3.0T的腰椎MRI检查(从T12椎体至骶骨)。椎旁筋膜之周径和横截面积(CSA)在MRI轴位上测量(图2,于横突水平测量)。所有的测量数据由一名研究者完成,随机选取其中21%于1周后重新测量,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表明可靠性良好。
图2 A轴位MRI上测量椎旁筋膜之周径(绿线):从棘突尖至横突尖;B轴位MRI上测量椎旁间室之横截面积(绿色阴影)。
腰痛与残障的评估以慢性疼痛分级量表(CPG)量化,获取既往6月腰痛之程度和对生活的影响。CPG包含7个问题,5分级:0级(无痛)到4级(残障程度高,严重受限)。
4研究结果
所有病例中,腰痛明显、有一定残障影响的病例15例(20.5%),腰椎椎旁筋膜平均周径为:右侧12.9cm,左侧12.9cm;平均CSA为:右侧25.0cm2,左侧24.8cm2。
回归分析提示:包绕椎旁间室的筋膜周径短,与腰痛程度和/或残障(生活影响)密切相关。以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BMI修正后,椎旁筋膜短之风险比为:右侧1.9,左侧2.6。以椎旁间室CSA修正后,筋膜周径与腰痛/残障的关联度更大:风险比:右侧8.9,左侧9.6。
5结论和意义
本研究阐明腰椎椎旁筋膜为腰痛与残障的新指标,MRI上测量的从棘突尖至横突尖的筋膜周径短,与腰痛关系密切。既往MRI定性研究证实腰椎筋膜松弛与邻近节段退变有关,腰椎筋膜扁平与腰椎退变后凸有关。
本研究所发现椎旁间室包绕筋膜周径短,可能压力增高而致腰痛风险高。
总之,本研究基于社区成人MRI之研究,为我们带来了腰痛与椎旁软组织关系之新知见。纵向队列研究将有助于诠释其深层机制,若筋膜周径缩短在腰痛前存在,即提示通过保守疗法(如锻炼)将缩短控制至最低,从而改善慢性腰痛之负担。
腰痛与椎旁筋膜间室综合征、筋膜周径长度密切相关,不啻为腰痛病因及治疗策略之新知见。
6参考文献
1: Samartzis D, Borthakur A, Belfer I, Bow C, Lotz JC, Wang HQ, Cheung KM, Carragee E,Karppinen J. Novel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methods for disc degeneration andlow back pain. Spine J. 2015 Sep 1;15(9):1919-32.
2. 张军.SpineJ :腰痛与腰椎间盘退变的最新知见。2015-10-10 丁香园:http://orthop.dxy.cn/article/138528。
3. PeckD, Nicholls PJ, Beard C, Allen JR. Are there compartment syndromes in some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back pain? Spine (Phila Pa 1976). 1986 Jun;11(5):468-75.PubMed PMID: 2944231.
4. Tesh KM, Dunn JS, Evans JH. The abdominal muscles and vertebral stability. Spine(Phila Pa 1976). 1987 Jun;12(5):501-8. PubMed PMID: 2957802.
5. KonnoS, Kikuchi S, Nagaosa 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amuscular pressure of theparaspinal muscles and low back pain. Spine (Phila Pa 1976). 1994 Oct 1;19(19):2186-9.PubMed PMID: 7809752.
6. Ranger TA, Teichtahl AJ, Cicuttini FM, Wang Y, Wluka AE, OʼSullivanR, Jones G, Urquhart DM. Shorter Lumbar Paraspinal Fascia Is Associated WithHigh Intensity Low Back Pain and Disability. Spine (Phila Pa 1976). 2016 Apr;41(8):E489-93.doi: 10.1097/BRS.0000000000001276. PubMed PMID: 27064338.
版权声明:所有转载文章主要目的在于让更为丰富的观点惠及广大医生朋友,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个人或媒体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